又过七夕|他又面临选择:是进“第三梯队”,还是当记者从头做起
1984年4月,增陵在南京日报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:因事业发展需要,报社决定面向社会,公开招聘10名记者(编辑)。凡有大专以上学历,热爱新闻工作者,均可报名,参加考试。
1984年4月,增陵在南京日报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:因事业发展需要,报社决定面向社会,公开招聘10名记者(编辑)。凡有大专以上学历,热爱新闻工作者,均可报名,参加考试。
昨天中午,希凌把之锡“爱情故事”连载第十四节“八方支援”,发到头条号《彩色港》。希凌加的引题《八方支援高考,我为增陵加油:炒花生米,让他寒夜充饥》,让我又想起寒夜里备考的情景,亲友们的关心,特别是之锡无微不至的关爱,给我温暖,给我动力,点点滴滴,至今难忘。继续
今天傍晚(9月11日),希凌把之锡“爱情故事”第十三节“恢复高考那年”(一),推上了头条号《彩色港》。希凌加的引题《恢复高考那一年,我们的爱情和我们想要的前途》,直击我当时的心境。插队9年,年近30,招工在望,我对上大学已经没有多大渴望。我更多考虑的“前途”,
今天下午,希凌把之锡的“爱情故事”第十二节“莫逆之交”(下),推上了头条号《彩色港》。希凌加的引题《从校友插友文友到石友,增陵与薛冰近60年的莫逆之交》,概括精到。我们携手一路走来,三观一致当然是基础,但是,书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书籍在我们心中点燃了一盏灯,给
一天写一节,接连写了十节。这些天来,之锡沉浸在回忆之中,仿佛又走进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。有时,写着写着,泪水不由自主就流下来。亲友们的鼓励与期待,更是让她受到极大鼓舞。今天之锡继续写第十一节《莫逆之交》(上)。主要写我当年的“作家梦”,以及与老朋友薛冰的交往。
之锡写“爱情故事”,原本只想练练笔,动手动脑,促进康复。不料被希凌推上头条号《彩色港》连载后,反响蛮大,亲友们纷纷跟帖鼓励,等着看下文。这给之锡很大鼓舞,写作热情高涨,保持一天写一节的速度,也不觉累。表妹吴宁校(训广姨娘女儿)老俩口退休后定居南京。我们时相往来
之锡今天写第五节《穿梭塘埂》,内容涉及同在良巷塘埂工作的女知青杜苹。之锡拿起手机,和远在辽宁盘锦的杜苹视频。回忆起当年在工作队时同吃同住的往事,两人都有说不完的话。这几天,之锡边回忆边写,写完还会读给我听。我则边看边听,边整理边录入。俩人都仿佛回到50年前,重
乙巳年七月初七,又是一个七夕节。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。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。这是中国的情人节,一个关于真爱的节日。能爱人,有人爱,生命中有爱相随相伴,便是最好的人生!我把之锡写的《两个老知青的爱情故事》第一章《初次相识》,整理输入到